電吉他的拾音器也許是最容易被忽略和誤解的一個部件,許多樂手往往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音箱和效果器上,卻低估了拾音器對音色改造的潛力;再說了,換拾音器比起換音箱和效果器可是要便宜得多呀。本篇攻略會讓大家對電吉他的拾音器有一個基礎的了解,並帶大家走出一些誤區。 在開始之前,要告訴大家,拾音器有主動(Active)拾音器和被動(Passive)拾音器。主動式拾音器就是由9伏電池來帶動拾音器的前級擴大器主動去接收弦的振動頻率(例如Seymour Duncan Blackout),鑑於目前被動拾音器的使用者還是佔更大的部分,而且所有的複古型號的琴型和型號都是由被動拾音器發音,所以本文的筆墨大部分會放在被動拾音器上面。 概述 電吉他的被動拾音器,其核心是由用絕緣的銅線纏繞有塑料外殼包裹的永磁鐵外而成,並且在拾音器周圍製造磁場。當我們撥動電吉他的金屬琴弦,琴弦切割磁場中的磁感線,根據法拉第定律,包圍在永磁鐵上的線圈會產生感應電流,電流傳到音箱發出聲音。 電流大小和強度受磁場強度、線圈匝數、以及線圈運動速度(在電吉他中,線圈是固定的,琴弦作為它相對運動的另一方)等等因素的影響。通俗地講,線圈銅線的構造、規格以及匝數,同樣還有永磁體的構成材料、規格、強度,都會對電磁信號的產生有著影響。不同的吉他琴弦的規格和材料也會影響。 如今在市場上供樂手們選擇、購買的拾音器可以說是數不勝數,為那些懂得識別拾音器的樂手提供了一個改造音色的巨大空間。無論你是想復刻一個清脆如’54 Strat那樣的音色,還是想鼓搗出一個撕吼般的crunch音色,都有許多拾音器供你選擇。也就是說,在你開始追尋你的夢幻音色之前,對拾音器積累點基礎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 單線圈VS雙線圈 單線圈拾音器,顧名思義,它的拾音器只有一個線圈纏繞在永磁體上。由於其本身的設計,單線圈拾音器會更容易受到外界電磁輻射的干擾而產生像熒光燈那樣的噪音。在Fender Strat琴型上你往往都能見到經典的單線圈拾音器。 雙線圈拾音器,它的英文名字可以告訴你它最大的特點,“humbucker”——bucks(抑制) the hum(噪音)。它利用兩個單線圈拾音器串聯同相位信號並同時消去干擾信號的方式來消除電磁波干擾,但其中的秘密在於其中一個單線圈配置不一樣,就是磁極方向和另外一個相反。 Fender Eric Johnson Stratocaster有三個特別設計的Custom Shop的Eric Johnson拾音器 雙線圈拾音器是兩個單線圈拾音器並排(或疊放)、反相相接在一起,它們的電極性相反,磁極性同樣相反。因此,在一個雙線圈拾音器中的兩個線圈,每個都會產生兩個電信號。即每個線圈都產生由琴弦震動產生的有用信號和由電磁輻射產生的多餘信號。有用的信號的極性同時取決於磁芯極性與線圈纏繞方向,所以它在兩個線圈中通過都是同相的。那些由射頻干擾或磁場引起的噪音信號的極性只取決於線圈纏繞方向,所以噪音信號在兩個線圈中相位相反互相抵消。 通俗地講,有用的信號能從兩個線圈集合起來,變得更強,沒用的噪音則會在電路中互相抵消。在音色上,雙線圈拾音器往往能帶來更大的輸出,有著比單線圈拾音器更沉、更厚的音色。常見的雙線圈拾音器有如Les Paul上的 PAF(Patent Applied For)型拾音器。 Ibanez JPM-100 P2 吉他搭載 DiMarzio Steve's Special以及Air Norton 雙線圈拾音器 單排堆疊的拾音器 單排堆疊的拾音器實際上是雙線圈拾音器的一種,只不過它不像平常所見的那樣兩個單線圈拾音器並排放置,而是堆疊起來,仰視面看下去就像是一個單線圈的拾音器。這樣的設計通常是為了保留美觀的同時(例如保留Strat琴型的外貌),讓雙線圈拾音器能放進原本是放置單線圈拾音器的凹槽中,省去了需要額外一支吉他的麻煩。 比較受歡迎的單排堆疊拾音器有DiMarzio的Virtual Vintage Strat替代拾音器,以及Seymour Duncan的JB Jr.。你可以不需要改裝琴體的情況下把你的單線圈拾音器換成雙線圈拾音器(也有可能會出現拾音器槽不夠深的情況)。 串聯VS並聯 在使用雙線圈拾音器時,串聯和並聯的電路連接方式往往是討論最多的話題。 串聯就是把一個線圈的末端接到另一線圈的開端,信號走的只有一條通道;並聯時,信號進入線圈前分成了兩組(分開的兩組信號大小並不總是一樣的),分別進入兩個線圈,最後再匯合。 串聯拾音器的音量相對更大。雙排拾音器的雙線圈為了增強信號,通常都採樣串聯的連接方式。採用並聯方式設計的拾音器雖然音量相對小。 很抱歉,本文不准備贅述串聯和並聯中的物理原理。不管是串聯還是並聯,它們都能達到消除雜音的效果,都能反相、正相相接。 你現在的問題一定是:那種連接方式更好? 再次很抱歉,小編只能告訴你,這不是高考,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串聯是大多數humbuckers的連接方式,目的是為了達到更大的音量的同時並有效消除雜音,因為串聯時的兩個信號強度會疊加。 並聯的目的則主要是為了達到單線圈拾音器音色的同時,又能把噪音去除,聲音更小、更明亮。 所以說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音色,並無好壞之分;何況,好與不好之間的判斷是很主觀的事情。 Coil Taps 和Coils Splitting Coil Taps 和Coils Splitting都是針對拾音器的術語。我們經常能在一些論壇上甚至一些廠商的產品介紹上看到這兩個專業術語,而且還經常被錯誤地互相指代、濫用(不管是國外還是國內)。其實它們倆是不同的兩個東東。在這小編要做一個介紹和澄清。 首先,我們經常說的“切單”,也就是單雙切換,它對應的英語是“Coils Splitting”,這是專屬於有兩塊磁鐵和兩個線圈的雙線圈拾音器的一個設計。當“切單”的時候(可通過檔位調撥器、push/pull旋鈕、檔位鍵等多種方式實現),兩個線圈的連接斷開,這時只留下一個線圈工作。也就是說“切單”把雙線圈拾音器變成了一個單線圈的拾音器。這是一個非常實用的功能,樂手無需更換吉他便能在雙線圈拾音器中獲得單線圈的音色。當然你還必須知道的是,切單之後,原本的去除噪音的功能也就隨之消失了。 相反,Coil taps通常只會用在單線圈拾音器上。一般單線圈拾音器是一組磁鐵外面繞線圈,然後線圈兩端接信號線跟地線;但是在可以coil tap的單線圈拾音器會有一根地線和兩根信號線,一根信號線就像往常一樣接在線圈末端,另一根則是接在線圈中間某處。 也就是說樂手可以有兩個選擇: 當使用尾端的信號線輸出時你得到的就是會這個線圈“完整”的輸出; 當使用中間的信號線輸出時你得到的會是一個輸出較小、音色較溫和也更多樣的音色。 (更多的繞線意味著更大的輸出) 現在你清楚“切單”和coil taps的區別了吧?要記住,一個單獨設計的單線圈拾音器往往和切單後的雙線圈拾音器雖然都是只有一個線圈在工作,但是它們的音色往往也會有非常大的區別,只有你的耳朵才能告訴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Fender在2013年推出的最新系列Pawn Shop中的這把 Fender’51,總音量旋鈕同時也是一個push-pull切單按鈕 主動式拾音器 某些拾音器擁有前極放大電路將來自拾音器線圈的訊號緩衝暫存於內,產生低雜音、低阻抗的訊號至吉他輸出端。這些拾音器被稱為「主動式」或「低阻抗」拾音器。前極放大電路的主動式電子裝置同時能夠使用主動式音色控制,即能夠提高或縮減某一特定頻率。 優點:主動式拾音器的聲音較被動式拾音器乾淨,且通常擁有較大的音量。貝斯與空心吉他自主動式拾音器的使用上受惠良多,尤其是主動式樂器能夠透過直接盒 (Dl box) 直接接通 PA混音台。 缺點:主動式拾音器需要電源供應,通常是一顆9V電池,為確保性能表現一致必需定期更換。若電池耗盡,則吉他無法輸出信號。在一把實心琴身吉他上,需要另外切割出一塊凹槽以放置電池。 壓力感應拾音器(Piezo transducer) 許多空心吉他與某些電吉他上,一種稱為壓電陶瓷變換器的壓力感應拾音器被裝設於琴橋下弦枕內,直接將琴弦振動轉換為電子訊號。此種拾音器不仰賴磁力。其感應當琴弦振動時所產生的極微小壓力。連接至壓電變換器的電子線路將微小的訊號放大且傳遞至音箱或混音器。大部分的電空心吉他使用壓電拾音器。 優點:能夠將樂器所有聲音清晰且優美地傳遞出來。廣泛的動態範圍能夠產生很自然的“空心”聲音。 缺點:需要內部或外部的前極放大器,將輸出提升至有效的程度。 其它的考慮 儘管吉他的拾音器對音色有非常大的影響,但同時要記住的是影響電吉他音色的因素有許多,例如電吉他本身的材料和結構,拾音器只是完成最終音色效果的其中一員。除了前文所說的結構上和電路上的因素外,還有一些關於拾音器的因素是對音色有影響的: 拾音器電路中的接入的電子原件,例如音量控制、音色控制以及其它外界的負載; 拾音器的安裝方法。一般有兩種,直接嵌進琴體的安裝和帶護板的安裝。夢劇院樂隊的John Petrucci的那把Musicman的拾音器就是直接安進親體,而Joe Satriani的Ibanez則是帶護板的,所以說最終選擇還是得靠自己的耳朵,沒有哪個更好或更壞之分。 結語 找到自己想要的拾音器的方法和資源有很多,許多生產商都有著自己的網站和產品目錄。並且有著詳盡的描述和對比資料。一些生產商甚至還提供音色採樣,這些都可以做你的嚮導。 另外,留意你喜歡的樂手所使用的拾音器,以及它所搭配的音箱和效果器,同樣是不錯的參考。同時,得時刻做好失敗的心理準備,你往往不會立刻得到你腦海裡日思夜想的音色。 如今在國內買到國外原廠出品的拾音器已經不是一件難事,不管是網購還是去琴行,都非常方便。當然小編個人推薦是親自去琴行,試試各種搭載不同拾音器的琴型,還是那句話,多彈,多實驗,你的耳朵會告訴你你想要的是什麼。 |
GMT+8, 2023-9-27 05:25 , Processed in 0.18703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